Issued On : 2023-05-17 14:46
高楼镇军下村位于三河市区西北25公里处,西距北京40公里,西南距通州区潞河古城15公里,西北距首都机场30公里,鲍邱河由北而南穿村而过。背燕山,面平川,燕灵公路由村南通过。全村耕地面积1869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为主,经济作物有苹果、梨、桃和葡萄。据1988年版《三河县志》载:"此地为南北朝以前卤王屯兵之所,凡军兵至此要下马故名军下。"
卤王城
军下村西南有卤王城遗址。卤王生卒年不详,志书记载为南北朝以前。2000年,在卤王城遗址区贾官营村村民打旱井挖掘出一古墓,出土有铜镜、玉佩,经文物专家考证为春秋战国时墓葬,河北省文物管理所专家在卤王城遗址考证时,发现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碎片。2018年,三河市人民政府将军下村列为三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卤王城遗址碑一座,划定军下村卤王城遗址保护范围:以村南公路和村西公路交汇处(坐标:116°54′9.32″E,40°1′22.85″N)为基点,向东至民房,向北至曙光街,南以东西公路为界,西以南北公路为界。
卤王为春秋战国时人,王城遗址为战国七雄燕国之地,卤王应为燕国亲王,国姓姬。传说卤王为抗击北胡人入侵,率大军扫清北虏,在此安营扎寨,后建城池,称卤王城。卤王城东西长五公里,南北长三公里,城墙夯土而成,城四角有烽火瞭望台,城墙宽而厚,夯土时掺石灰和米浆,结实耐用。卤王城依鲍邱水而建。为拱卫王城,在周边设立四个军营,军营以军官姓名而立,东设蔡官营、南设贾官营、北设程关营、西设石官营。卤王率官军在城中镇守。凡官兵经过此地,均要下马以拜,久之成名军下之地。后秦始皇统一六国,燕国灭亡,卤王城毁于战火,存军下村,周边四营由军人后代繁衍生息,形成村落,依军名立庄名,分别为石官营村、程官营村、蔡官营村和贾官营村。
军下村历经两千年,为历史文化名村。解放后,在鲍邱河岸边发现一块长2米,直径60厘米的汉白玉八棱石碑,已残缺不全。碑石上依稀可辨篆刻文字,多处显示卤王字样。儿童下河游泳,出水后,在碑石上晒太阳。此残碑文革期间被移走,后下落不明。
相传卤王城四周建有烽火台,卤王城与城外四营驻军通过烽火遥相呼应,烽火台一般是地基八丈见方,高五丈,顶上有个圆形的屋子,上面设有3个烽火,地面上每个营也设3个烽火。烽火台驻有士兵轮流守望。台上备有柴草、硫磺、硝石、狼粪等物。一遇敌情,白天举烟,夜间点火,内外呼应,官兵做好御敌准备。卤王城废止后,烽火台也相应废止。
娘娘庙
在军下村鲍邱河东岸曾经有一座气势恢宏的娘娘庙,庙中供奉的是王母娘娘,主百姓吉凶祸福和婚配生育之事,凡上庙香客多为祈福求财和问婚索子,据说无不应验,久而久之,军下村的娘娘庙成了远近闻名的问吉之所。三河县志记载,军下村娘娘庙建于明朝万历28年(1600年),整个建筑东西宽24米,南北长80米,总占地20000余平方米。建有正殿三进,前殿内供王母娘娘塑像,中殿塑有云霄、碧霄泥像,后殿供奉如来佛像。正殿为三层双脊殿宇,成年男子站于双脊凹处进庙人看不见。庙里青砖铺地,栽种青松翠柏,庙前设有焚香炉,常年香烟缭绕。后殿东西两侧各种一颗古槐树,树高十丈有余,枝繁叶茂,树干三人合抱粗,为建寺时栽种。西侧槐树横生枝杈,杈粗尺余,挂有明代古钟,晨钟暮鼓,钟声悠扬。庙宇四周筑有2.5米高的青砖围墙。整座庙宇建筑艺术精良,雕梁画栋,斗拱飞檐。
农历三月十五是王母娘娘生日,每年的这一天为娘娘庙会。方圆几十里的人们来娘娘庙拜佛求子,络绎不绝,香火非常兴盛。接回嫁出门的姑奶奶逛庙会成为军下村的历史传统。时至今日,每年在农历三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军下村都举办庙会,各地耍把式卖艺的、销售小商品的、唱大戏的聚集在此,周围村庄的村民也来此赶庙会。每年的这三天,军下村成了春天最热闹的民间物资交流的场所,也是村男女老幼一年中最期盼的喜庆日子。
军下村娘娘庙于"文革"期间被拆除,之后的数年里,作为一方名所的娘娘庙,其遗址上依然有法器合鸣,香烟缭绕。据了解,被拆除的娘娘庙宇的砖瓦石料等建筑材料被用来建筑村小学校,屋脊的木材被用于小崔各庄粮库建设。如今娘娘庙只剩遗址,但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赶庙会的民俗得到了延续。
潞县故城
据三河县志《魏氏土地记》云:"潞县治所在今潞河东三十里。军下荒城适在其间,当系元魏(即北朝时期)时潞县故城也。"潞河,也称白河,即今潮白河,古称北运河。北通北京,东南通天津,与南北大运河相接,可达杭州;经海河,可出渤海海口。潞河曾是京都生命之河。元代京城大都,内城分50坊,人口约10万户,各类市集30多处;外城居住着商人和外国人。潞河又名通州运粮河。"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盐、茶、米、粟、麻、丝,明清之大木、金砖,都得靠南方运来。
《汉书》记载:"汉置路县,属于渔阳郡。"设置路县的具体时间为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55年)。当时路县县治,在今潞城镇古城村。西汉末年,王莽篡权,改路县为通路县,设置通路亭。东汉建立后,因此地多河富水,路县古城紧邻鲍邱河,故改名为潞县,隶属渔阳郡。汉代潞县辖区包括今天的河北省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东与无终县(今天津市蓟州区境)交界,西至今朝阳区定福庄,与广阳相连,南与雍奴县(今天津市武清区)相邻,北与安乐县(今北京市顺义区境)毗邻。
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派兵剿灭了彭宠后,潞县古城毁于兵火,遂不能用。渔阳郡郡治迁回原址,即今日北京市密云区西南。潞县县治东移约20里,在当时的潞县东部区域,即今天的河北省三河市燕郊镇西城子村。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转引《魏土地记》曰:"城西三十里有潞河,是也。"这里所谓的潞城即位于三河市西城子村的潞城。而今,考古专家在西城子村发掘古城遗址,地面多汉代瓦砾。从方位看,应是东汉到北魏的潞城。
东汉末年,潞县成为北方少数民族乌桓、鲜卑、匈奴等经常侵扰的地方。之后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分裂时期,北方少数民族趁势崛起。曹魏时期,潞县属渔阳郡。曹操为了北征乌桓,开凿了平虏渠,经过潞县。史载该渠为建安十年(205年)九月开凿,"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泉州渠主要流经当时潞县境内,即今天的北京市通州区和河北省三河市境内。
北魏时期,潞县管辖范围有了大的调整。根据《魏书.地形志》记载,渔阳郡领六县,即雍奴、潞、无终、渔阳、土垠、徐无。潞县的管辖范围进一步扩大,史载:"真君七年并安乐,平谷属焉。"也就是说,在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平谷县(今北京市平谷区境)和安乐县(今北京市顺义区境)并入潞县。此时,潞县管辖面积显著扩大,县治因潞河水患由西城子迁至军下。清代刘锡信在《潞县治考》中考证:"元魏潞县治所当在潞河东三十里,约略今通州、三河交界处。"军下即西距潞河30里。
据《通州文脉》载,军下成为潞县治所百余年。北齐时期,潞县治所由军下迁至潞河以西,其址位于明清通州古城,即今通州区古城新华大街以北部分。
Copyright © 2021 The content and copyright of the website are owned by Sanhe Museum of Hebei Province. The content involved in the website is for learning reference only and is prohibited for commercial and other means.
Address: Block A, Sanhe Cultural Center, Langfang CityJ ICP B No. 2022006614-1Friendship link
Browsing advice: Firefox Google 360 Browser best resolution (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