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d On : 2023-05-17 11:30
三河地处京畿要冲,地灵人杰,物华天宝,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故此,三河历史上人文辈出,历三朝由将军而拜相的官文有之;四朝元老、位列三公的一品大员的赵光(字蓉舫,三河城内人,清嘉庆二十五年中进士,于清咸丰年间先后任工部、刑部尚书,授五迁内阁学士,曾暂代工部、兵部、户部、吏部尚书)有之;高风亮节,一尘不染的大文豪、教育家严修(字范孙,三河段甲岭镇人,周恩来总理的老师、南开大学创始人之一)亦有之。这里着重要讲的是死于一百年前,葬于三河市夏庄村西鲍邱河畔,陵墓毁于文革初期(1968年)——三河历史上曾封爵拜相的官文。
官文像官文(1798-1871年),姓王佳氏,字秀峰,谥文恭,旗籍,其先祖自辽阳迁入三河市夏庄。他自幼习武,道光年间中武进士,授殿前蓝翎侍卫,后出任广州汉军副都统,荆州右翼副都统。因剿灭太平军战功卓著,屡获升迁,先后任荆州将军、湖广总督代钦差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一等果威伯爵世袭罔替(1)至刑部尚书、直隶总督、户部尚书。其曾祖父王保住、祖父王纳苏肯、父王吉成,以官文贵诰授光禄大夫;曾祖母、祖母、母亲及其夫人诰封一品夫人。官文死后,清廷赐金治丧,以郡王规格进行祭奠,并有《御制王官文祭文》、《钦赐文华殿大学士世袭一等果威伯晋赠太保谥文恭王官文碑文》、《官文恭公封爵御制文》,在《二十五史》之《清史稿》中有传。
说官文与曾国藩互为伯仲,并非是一家之言,此语最早出自与官文同时代的清末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吴汝纶的《桐城吴先生文集》卷二:"至沉毅宏伟,与曾公相伯仲者,则益阳胡公林翼润芝其人,他若花县骆秉章、相门满洲官文秀峰、侯官沈葆桢幼丹,或为巡抚、或为总督,与曾公之关系,亦至为密切。"
官文自幼家贫,道光年间中武进士,发迹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与曾国藩同殿称臣。二人同为进士出身,官文为武进士,曾国藩为文进士;二人均做过湖广总督、直隶总督、剿灭太平军的钦差大臣,但官文任这几个职务均在曾国藩之前;清军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之后,二人同时封爵,官文为伯,曾国藩为侯;二人均做过文华殿大学士,按清制,清朝无宰相之职,大学士即为宰相,任这一职务亦是官文在前,曾国藩于后;二人都加太子太保衔,亦是官文在前,曾国藩于后。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官文出任广州汉军副都统,7年后调任荆州右翼副都统。咸丰一年(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一年后攻陷湖北汉阳,后兵发荆州。咸丰三年(1853年),荆州将军台涌移师监利、德安一带对抗太平军,命官文专统荆州军务。因荆州城为当时湖广总督衙门所在地,为此,官文既要布阵守城,又要派兵增援湖北省会、湖北巡抚衙门所在地武昌城。官文御敌,决战有术,他能洞察全局,预料形势,提前谋划。至此荆州这个连武圣人关羽都没能守住的古来兵家必争之地固若金汤,再没有从清军手中丢失,并与湖北省会武昌一起成了清兵镇压太平军的中心大本营。
咸丰四年(1854年),官文晋升荆州将军。当年太平军已攻陷安陆、荆门、宜昌。而荆州的守兵大都已调往湖北省会武昌,分别把守要塞,荆州城里只有两千兵马固守城池。这时监利又失陷了。官文派遣军队将监利收复,紧接着又收复了宜昌、石首、华容。至此荆州稍安。此时武昌被太平军围困并攻打甚急,官文急派遣清军沿长江而下,驰援武昌。六月,武昌城被太平军攻破。朝廷命官文统领全局,负责规划收复武汉(武汉由武昌、汉口、汉阳三镇组成),可谓受命于危难之时。官文审时度势,统筹全局,以军事家、战略家的胸襟向朝廷上疏言道:"贼情诡秘,军情随时变幻,武汉之贼一日不尽,荆州一日不得安枕。贼踞汉阳、倚江为险,绝我粮道,阻我援军。今欲复武昌,必先攻汉阳,夺贼所恃之险,而后武昌可图也。总兵双保自潜江进剿,兵力过单(薄)。臣已令罗遵殿以战舰百艘自仙桃镇、蔡店迳趋汉阳,与湖广总督杨霈分道夹击;又檄总兵福炘往助双保、知县吴振镛进复汉阳以通饷道(进兵收复汉阳城,以便打通粮饷通道)。惟贼踞岳州,南北援军皆受牵制,尤应先剿岳州之贼。曾国藩方统炮船驻湘阴,塔齐布之师已入岳州境,臣已促其速进,分兵阻江路。复派同知衔李光荣等率川勇防调弦口,张子铭驻监利尺八口、都司宗维清沿江接应。荆州仅剩旗兵分守要隘,随时接应,庶几可进可退不致有顾此失彼之虞。"在官文的统筹安排下,排兵布阵。不久,曾国藩攻克岳州,太平军战船悉数败逃出长江。官文派遣凉州副都统魁玉、总兵杨昌泗赶赴螺山巡防江面,杀敌无数。八月,武汉、汉阳相继被收复,论功被优叙。
咸丰五年(1855年)六月,湖广总督杨霈在德州被太平军大败。汉阳、汉口再次被太平军攻陷,德安、随州也再次被太平军攻破。咸丰皇帝大怒,罢免了杨霈的总督之职。同时,授官文湖广总督之职,领导八旗绿营。官文移师安陆,将自己的战略计划上疏朝廷:"贼自随州退踞德安,凶峰叠挫。惟天门、京山道路四通,傥窜襄河、勾连仙桃镇以下股匪,不独荆襄在堪忧,上游太平军各处均可北窜。现遣兵一由天门、皂市进剿,一往京山防守,臣驻安陆为两路应援,咨固原提督孔广顺伺隙进取,署提臣讷钦为后应。俟钦差大臣西凌阿入楚,即统兵从襄河两岸水陆并进,由汉川攻汉阳。"十一月,西凌阿战德安失利,清廷授官文代钦差大臣驰援德安。太平军弃城逃走,官文率领清军追击直至汉阳城下,包围汉阳城。十二月,官文直接督战于汉阳西门桥,连败太平军于龟山、尾湖堤、五显庙,破太平军关卡、毁东西土城。
咸丰六年(1856年),太平军造浮桥从汉阳西门分数队来攻击,被官文打退。官文分兵河口断太平军粮道,并命令京口副都统都兴阿围攻并乘风烧毁太平军粮草积蓄。太平军势头锐减。九月,清军攻破太平军汉阳城外营盘,连战皆捷。湖北巡抚胡林翼(字贶生,号润之,谥文忠,汉族,官至湖北布政使、署巡抚)筹划收复湖北省会武昌。十一月,二人相约同日水路并进,分别大举进攻武昌、汉阳。官文亲自督战,水师攻击汉阳东门,再次攻破五显庙太平军关卡,李孟群又败太平军龟山援军,王国才、杨昌泗由西门攻入,随后汉阳城被攻克,俘虏太平军将军、士兵等500余人。胡林翼也攻克武昌。朝廷诏令嘉奖,赐花翎。《清史稿》这样评价官胡二人:"初,官文由荆州将军调总督,凡上游荆(州)、市、襄、郧诸郡兵饷事悉主之。(胡)林翼以巡抚住金口,凡下游武(昌)、汉(阳)、黄(石)、德(安)诸郡兵饷事悉主之。南北军各领分地,征兵调饷,每有违言。武昌既复,林翼威望日起,官文自知不及,思假以为重,林翼益推诚相接纳。于是吏治、财政、军事悉听林翼主持,官文画诺而已。不数年,足食足兵,东南大局稳然以湖北为之枢(纽)。"当初,官文由荆州将军调任湖广总督,总管湖北、湖南的军民政务。胡林翼作为湖北巡抚,知其不可动,遂处处推美让功,以笼络官文。但官文虚怀若谷、推贤让能,为了更好地与胡林翼合作,官文特意将总督府及衙门自荆州迁至武昌,自此,督抚同城,并在此城官文与胡林翼一文一武,一满一汉,上演了一出"将相和",成就了当时的"两大贤人",并使长江中游一带,清廷势力逐步站稳脚跟,对平定太平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咸丰七年(1857年),因湖北地处长江上游要害,而武汉为九省通衢,自古以来是东南战场的必争之地。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来,三次被太平军攻陷,清军力攻两年才收复。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官文派李续宾由南岸,都兴阿、孔广顺、王国才由北岸,杨载福率水师由江路分道进剿。不久,长江北岸黄州至黄梅,南岸武昌至兴国的太平军均已肃清,崇阳、通城一带残余太平军也已搜捕殆尽。官文派李续宾、杨载福直奔九江,与曾国藩会合进攻。安徽的英山、太湖、宿松、望江接壤湖北,且太平军人数众多,有伺机夺取武汉之心。官文命令王国才驻黄梅之大河铺、界岭岩,孔广顺驻蕲水之孔陇驿,巴扬阿率马队为各路应援,以固楚(湖北、湖南)北门户。
咸丰八年(1858年)四月,官文收复九江,论功行赏,加太子少保。安徽的太平军攻陷麻城、黄安,围攻蕲州。官文率部随即攻破被太平军刚占领的麻城、黄安,并赶走围攻蕲州的太平军。七月,胡林翼奔母丧。官文上疏请求留胡林翼继续治军。朝廷命令官文暂行署理湖北巡抚,加协办大学士衔。不久,李续宾与太平军英王陈玉成大战于三河(今属安徽肥西县),李续宾战死三河,皖、鄂两省(属于两江总督辖地)震动。时为湖广总督、暂行署理湖北巡抚、钦差大臣的官文分兵扼守蕲州、广济、麻城各处显要关隘,固守九江、彭泽,水师严防江面,人心才开始安定下来。
咸丰九年(1859年),太平军"翼王"石达开由江西逃至湖南,包围宝庆府城。官文飞檄调荆州宜施道李续宜(李续宾之弟)率兵五千增援。石达开闻李续宜至,愈发急攻宝庆。李续宜渡过资江与刘长佑军队汇合,合攻太平军,四战而围解,太平军逃至广西境内。十二月,再次收复太湖。官文因战功再次被朝廷优叙。李续宜因赴援迅速,加布政使衔。
咸丰十一年(1861年),官文拜文渊阁大学士,仍留总督任上。当年,清兵集中优势兵力合围被太平军攻克的安庆。陈玉成、李秀成两位太平军青年将领先后分兵进攻湖北,意图解安庆之围。官文调兵遣将分别战胜对方,收复了湖北的所有失地。八月,久战不下的安庆终于被清军攻破。官文因此次战役的功劳,加太子太保衔。是年,胡林翼病逝。严树森接任湖北巡抚。当时降将苗沛霖驻守安徽寿州。官文在看待太平天国的叛徒——出卖英王陈玉成的苗沛霖一事上,对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看得很准,料其会降而复叛。因此,向朝廷上疏直陈:"苗沛霖包藏祸心,罪大恶极,请伸天讨。"清将胜保力保之。后来,苗沛霖果然又背叛朝廷(1857年,苗沛霖投靠清将胜保,后又随袁甲三在宿州等地围攻捻军(2),官至道员。1860年,趁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机,将翁同书、傅振邦、袁甲三等部清军驱逐安徽。1861年举兵抗清,被太平天囯封为奏王,1862年暗中降清,诱捕英王陈玉成献胜保,旋又举兵反清。1863年,在安徽蒙城被清军僧格林沁(3)部击败后,为部下所杀)。
同治元年(1862年),官文令周凤山等会剿捻军于河南信阳、罗山,将捻军打败;又攻破在黄梅县捻军的大本营,收复十余寨。同年,官文晋升文华殿大学士(居于清朝三大学士之首)。九月,官文以楚地兵力不敷分布奏请调回多隆阿。多隆阿到后,连战连捷,襄河以北的捻军都逃到了远方。
同治三年(1864年),官文以湖广总督、钦差大臣的身份弹劾湖北巡抚严树森,称其:"把持刚愎"。其结果是"黜之"——严树森被罢了官。六月,曾国藩坐镇安庆,以此为指挥中心,命曾国荃(曾国藩之弟)攻打江宁(即太平天国首都,现在的南京),左宗棠攻打杭州,李鸿章攻打苏州,彭玉麟攻打长江下游,多隆阿在长江以北攻打卢州,李继宜率军赴援颖州,鲍超在长江以南攻打宁国,张运兰防守徽州,官文在已平定的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之地负责筹集兵饷和粮草,以支援各部。在曾国藩的严密布置下,清军各路发起猛攻,江宁等地终于被清廷收复,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曾国藩上疏朝廷江宁大捷,推官文功居榜首。清廷颁诏曰:"官文征兵筹饷,推贤让能,接济东征,不分畛域。锡封一等伯爵,号果威,世袭罔替,升入正白旗满洲,赐双眼花翎。"
同治四年(1865年),僧格林沁在山东菏泽剿捻军时战死,清朝廷追究责任,认为官文在剿灭襄河以北的捻军时没有就地歼除,仅将其驱逐出境,导致捻军蔓延至山东,在僧格林沁战死上负有一定责任。官文被革职留用、剥夺宫衔(太子太保)及花翎。
同治五年(1866年),曾国荃上疏弹劾官文,说其贪庸骄蹇。清廷安排满大臣绵森、汉大臣谭廷襄查案,结论是官文挪用捐款。朝廷下诏:念前劳,原其尚非贪污欺罔,优与保全,解总督,仍留大学士、伯爵,罚伯俸十年。召回京师管理刑部兼正白旗蒙古都统,后任命直隶总督。
同治七年(1868年),捻军长驱经河南扰及山东。清廷下诏斥责有关省份的封疆大臣防剿日久,无所建树,命官文、李鸿章、左宗棠等一同平捻军。七月,捻军平,清廷恢复了官文的宫衔及花翎。
同治八年(1869年),官文被召回京管理户部三库,授内大臣。
同治十年(1871年)正月,官文病逝,享年73岁。清廷下旨:"著赏给陀罗经被(又作陀罗尼经被,一种织有金梵字经文的随葬物。清代皇帝,后妃、贵人以上可用陀罗经被,王公大臣死后,奏上遗疏,可由皇帝御赏陀罗经被),派惠郡王奕祥带领侍卫十员即日前往奠醊加恩,晋赠太保,照大学士例赐卹贤良祠,赏给广储司银二千五百两治丧,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察例具奏,准在原籍及立功省份建立专祠,事迹付国史馆立传。"《钦赐文华殿大学士世袭一等果威伯晋赠太保谥文恭官文碑文》在讲述了官文战功之后讲到:"虚怀若谷,将帅则共喜和衷,众志成城,妇孺亦同仇敌忾。"《官文恭公封爵御制文》中这样写道:"……甄进贤能,特设文武勋爵,以彰激励。尔钦差大臣大学士湖广总督官文,征兵筹饷,推贤让能,克复楚北郡县多处,肃清全境;筹办东征军务,接济饷需,不分畛域。实属荩勤卓著,功在国家。著加恩锡封一等果威伯爵,世袭罔替……。""接济饷需,不分畛域。实属荩勤卓著,功在国家。"《御制王官文祭文》记载:"尔原任大学士、世袭一等果威伯官文,性成忠毅,量本恢宏……剖符七载而操防弗懈。"意为:官文心存忠义,刚毅果敢,宽宏大度……镇守荆州7年,操练、防守从未懈怠。接着官文晋升湖广总督,"师出以律,谢安之镇,江左寇至不惊,奉捷而喜报红旌宫衔特畀,论功而宏开黄阁揆席旋登。"意为:官文统帅三军,军纪严明,地方不受扰掠。随着捷报传来官衔得以晋升,随着论功行赏提升内阁大学士。"始则鄂北又安,继乃江南奠定……虽衍尤之偶蹈,廼忠藎之不渝。"意为:开始平定江西省北部,接着平定江南……虽然偶尔犯有小错,但对朝廷忠贞不渝。
官文出将入相30年,每临大事、论大政,必毅然以天下之重自任,以竭忠殉国、尊主庇民为原则,从不追求个人富贵。
官文一生不置土地、不置房产,仅在老家三河夏庄村有祖坟百余亩土地,几间祖宅,供每年回乡祭祖之用,而"湘军、淮军将领们和参加反革命战争的其他将领都在他们的本乡或别的地方成了大地主。官文在北京的相府,仅有100多间房子,到他寿终正寝40年后的民国时期,其家人口伶仃,生活窘迫,子孙只能靠收房租过活。
官文在他大限来临之际叮嘱家人:我一生忠于朝廷,克己奉公,死后不得厚葬,丧事一切从简。家人应允。按照朝廷旨意,除了"晋赠太保,照大学士例赐卹贤良祠,赏给广储司银二千五百两治丧,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外,只在立功之省份湖北省城武昌由官府将其与他的生前老搭档胡林翼同供于一个祠堂外,未建专祠,在祖籍三河亦未建专祠,仅按家乡习俗进了自家祠堂供奉,葬于三河市夏庄村西鲍邱河畔。官文之子王荣彩,在官文死后可继承其父的伯爵之位,但其年老体衰又无子嗣,过继近支一男王兴恩为子,即由官文之孙王兴恩承袭了一等果威伯爵之位。王兴恩后来娶九门提督之女关氏为妻,时人称其为"王老太"。王老太有吸食大烟的恶习。王兴恩又无子,其家仆名白青(4)为了让主人家不绝香火,于1934年花50块大洋从流落到京的江南难民手中买下一男婴(该男婴刚生下56天其母病亡,其父卖子返乡),起名王乃贤。王乃贤后毕业于天津大学,自首钢特钢公司退休,现已年过古稀。官文之孙即第二代伯爵为过继——自家族仅近支中过继,尚存血缘关系;曾孙王乃贤亦为过继,已无血缘关系,乃贤又无子,只育二女,可谓一门伶仃。
官文也曾写过一本名为《荡平发匪附记》的书,但流传不广,很少有人知之;曾经供奉在自家祠堂中的画像被白青在民国年间卖掉了,唯有台北故宫尚存其画像一幅;官文的大部分书札、私人信件在其离世不足百年的"文革"期间被白青的儿子白文藻烧掉了,使得这些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化为了灰烬。白文藻当过教师,在被迫烧这些文献时,一边烧一边流泪。据白家后人听白文藻讲:在诸多的信函中,有李鸿章的信件,执礼甚恭,自称晚生、学生。随着一篇篇纸张落入火盆,官文墓也被打开了。这座立有皇家御制碑文的宰相墓在1968年被红卫兵打开时已是一座空墓。据该村老工程师刘江讲述:棺木尚且完好,打开时发现棺木前脸不知于何年被凿了一个窟窿,盗墓贼是通过在鲍丘河北岸挖的约100米长的地道进入棺材的,棺内尚有盗墓贼用铁耙挠过的痕迹。后来,棺木被村小学打了桌椅,墓碑之一被拉到大厂县用做烈士纪念碑。
清末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吴汝纶的《桐城吴先生全书》中言道"官文恭在曾(国藩)、胡(林翼)诸公间周旋,……卒与胡公俱享祀典显名,血食至今不绝也。"官文是满清在江南地区最重要的旗人,本来江南湘军的势力就很大,汉族官吏远远超过旗人,而官文周旋于曾国藩、胡林翼等汉族重臣之间,对清廷剿灭太平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死后与胡林翼合祭于一个祠堂,同享祀典,威名显赫,恤奠、祭祀至今未停止。
昌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有云:"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安知今必异于古所云也?三河论官文文恭公与曾文正公同时入相,功盖天下"。(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版《三河县新志》)
Copyright © 2021 The content and copyright of the website are owned by Sanhe Museum of Hebei Province. The content involved in the website is for learning reference only and is prohibited for commercial and other means.
Address: Block A, Sanhe Cultural Center, Langfang CityJ ICP B No. 2022006614-1Friendship link
Browsing advice: Firefox Google 360 Browser best resolution (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