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7 15:47
纪心泉(1919—1974年),又名湛然,文安县城内四村人。抗日战争结束,单独建县后的第一任中共三河县委书记。
1. 寒门赤子,投身抗日。纪幼年丧父,家计艰难:哥姐外出谋生,母亲帮人做针线活,他与母亲采野菜、拾柴禾,相依为命。尽管生活困苦,母亲仍设法供他读书。1935年,纪心泉从三村小学毕业后考入保定培德中学。深受抗日救国思想熏陶。“七·七事变”后,毅然退学回乡,任文安县抗日救亡会青年干事。1938年,加入中共。1939年任中共文安县第四区委会青年委员,同年8月入“抗大二分校”学习。1940年到中共北方局党校学习。毕业后任冀热察党委机关警卫连连长。
2. 隐蔽斗争,愈挫愈奋。1942年9月,冀东第一地委成立15人组成的统战组织—香(香河)武(武清)宝(宝坻)工作团。为便于社会活动,由国民党党员匡达任团长,纪心泉任副团长。此时,正值日军第五次“强化治安”,疯狂扫荡抗日根据地,反复搜捕抗日人员。纪心泉扮作文具小贩,走村串乡联系同志,或到敌人据点门前摆摊侦察。 后来,由于敌人的重重分割,工作团与地委、县委(工作团受蓟宝三联合县委直接领导)失去了联系,处境异常险恶。团员有的被捕牺牲,有的投敌叛变,团长匡达弃职而去。1943年春,工作团只剩8人。纪心泉置生死于度外,组织团员学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鼓舞斗志,研究策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他的领导下,工作团建立了基础村,培养了堡垒户,争取了一些包括伪警察局长、伪军小队长在内的伪方人员向我靠拢。同年秋,工作团与地委取得了联系,对纪心泉在险恶环境中独立斗争并不断开拓阵地做了充分肯定。
3. 开辟新区,打开局面。1943年10月,纪心泉调任中共平三蓟联合县县委委员、路南地区(即现102国道以南地区)武工队主任兼回民队教导员。路南地区处蓟县、宝坻、香河、通县、三河5县交错部位,为平津枢纽。区内据点林立,敌军数千,而路南的抗日干部和回民队战士只有几十人。为完成上级交给的“巩固路北、恢复路南、开辟新区、打开局面”的任务,到职后,做出三项部署:一是科学部署武装斗争。充分发动团结各层人士,领导地方干部民兵和回民支队开展游击,密切配合十四军分区主力一、二区队协同作战,使路南路北两区成为打击敌人的统一战场。二是摧毁敌特组织,锄奸震慑,使日军耳目失灵。第三,建立情报网,设立情报收集站和中转站,做到敌动我知,能打则打,打不赢就走。通过武装斗争、锄奸斗争和情报工作,争得了对敌斗争的主动权,很快取得了刘家河、天兴庄、马庄子等战斗的重大胜利,消灭了大量敌伪。仅用9个月时间,巩固了路北、恢复了路南,开辟了香河北部、通县东部和南部新区。
4. 拔除据点,身留弹片。1944年秋,上级党委决定以三河路南地区为基础,建立三通香联合县,先后任命纪心泉为三通香联合县办事处主任、工委书记、县委书记。这一年秋季,纪心泉带领三通香支队攻打大厂据点。率先冲杀,不幸身负重伤。限于当时条件,未能及时治疗,肺部残留弹片,造成血胸肋膜炎。他坚持不下战场,躺在担架上指挥作战达两个月之久。
5. 联县撤销,任职三河。1946年1月,冀东地区撤销各联合县,恢复单县建制,任命纪心泉为中共三河县委书记。由于国共双方签订了停战协定,处于短暂和平期,既要恢复生产,又要做好迎击国民党军队进攻的各项准备,工作异常繁忙。他不顾伤病交加,除开会外,从不坐机关,深入各区农村,宣传发动群众。土地改革运动,稳妥掌握政策,避免左右偏颇。
6. 两大战役,留守支前。1946年9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冀东解放区,我军主力部队实行战略转移。他率领地方干部武装留守,开展游击。本县妇联主任是他的爱人,夫妻俩经常你东我西。有一次相逢,纪心泉谐地说:“对不起,打起仗来,就把你忘了。”杨晓峰说:“我喜欢你这个优点,打起仗来挂念老婆,就会成为怕死鬼。”1947年12月,调任冀东军区兵站部政委,负责修建公路桥梁,供应给养,运送伤员和武器弹药。繁重的支前工作,使他伤病之躯骑马都有困难。骑着毛驴奔波,实地检查指挥,支援辽沈平津前线。
7. 文革蒙冤,辞世平反。建国以后,纪心泉历任中共唐山市委副秘书长、工商局长、财委副主任;河北省商业厅副厅长、工商局长、财委副主任等职,并被选为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委员。文革期间,遭受迫害8年之久,病情恶化,医治无效,于1974年11月8日含冤病逝,未老而终。中共河北省委于1981年10月15日为纪心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悼词中称他是“忠诚的无产阶级战士”。
Copyright © 2021网站内容及版权归属方为河北省三河市博物馆所有,网站涉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及其他途径。
馆址:廊坊市三河市文化中心A座冀ICP备2022006614号-1友情链接
浏览建议:火狐 谷歌 360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 (1920*1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