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17 11:29
1995年10月18日,三河市一中举行六十周年校庆。来自四面八方的校友济济一堂,隆重庆祝这一盛大节日,纪念一中前身、原穆如中学创始人、教育界一代精英王穆如。缅怀过去,展望未来,王穆如创办学校,走过了艰难的历程——
含辛茹苦创办学校
1935年的三河,县内还没有一所中学。教育上的这种落后状态,王穆如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决心以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个空白。家庭生计还难以维持,私人办学谈何容易?当时,王穆如完全处于无钱无权无力的状态,创办学校难度可想而知。但路总是人闯出来的,困难吓不倒那种敢于开创的人。按照心中既定目标,王穆如开始运作起来。是年,三河县教育局开办了"三河县小学教师暑假训练班",王穆如及时把握了这个机遇。得知这个消息后,他立即找到教育局毛遂自荐,愿意为训练班义务讲课。这种精神打动了训练班的创办人员,于是有偿聘用他为教员。王穆如不仅口才好,而且精通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学识渊博,博古通今。讲的课,听课教师都说好。是时,他还向大家宣布说:我要成立一所函授学校,暑假过后,凡愿意参加者每月都寄给教材。令人欣喜的是,暑假一过,小学教师们都高兴地拿出学费,参加了他的函授学校。第一炮打响了!小学教师函授学校的成立,不仅使家庭生活有了着落,同时也为下一步创办面授学校打下了基础。繁琐的事务性工作接踵而来,编写教材、刻蜡版、油印、寄信,采买纸笔油墨,都是他一人操办。忙碌和劳累,换来的却是他内心的欣慰与继续向前的动力。
河北省政府有个老朋友,王穆如通过关系向河北省政府教育厅申办有关私人办学的正式批件,获得了批准,函授与补习并举,学校命名为"三河县中等穆如函授补习学校",并获准刻制使用学校印章。这在办学道路上往前迈进了一大步,他可以名正言顺地操办他的学校了。王穆如找了两位地方士绅吴树嘉、王俊升,得到了他们的积极支持,成立学校董事会,董事长吴树嘉、副董事长王俊升。说是支持,并没有以钱资助,只是把他们当家的子侄送来学习,这也可以说是支持了,他们自带桌子凳子,交纳学杂费。四个男生有两名在新集中学读过几个月书,另两名是小学程度,还有一名叫白淑珍的女孩(小学程度),其祖父与王穆如是同学,也来这里学习。开始只有这五个学生,日后才逐渐多了起来。校舍就在城内甘石桥上边租的老舒家的两间厢房。补习学校授课以算术、国文两门为主,逐步设置了中学所需的历史、地理、生理及音乐、美术等课程,因为学校所授是中学课程,所以,穆如学校也叫穆如中学。学生分甲乙两班。教材除王穆如根据学生水平自己编写的以外,甲班课还有《左传》《古文释义》《平面几何》《小代数》;乙班主课有《孟子》,也选讲《桃花源记》《爱莲说》《腾王阁序》等古文,还有算术中的四则运算题。在暑期还组织学读唐诗和"五四"时代的新诗。
补习学校的校长、教师及行政管理统由王穆如一人担任。王穆如的夫人管后勤,负责管理和照顾学生的生活,如:煮饭、作息、督促复习功课等。家在农村的学生,有的就吃住在王穆如家里。随着王穆如教学声望日高,时任三河县县长的洪云奇也慕名将其子送到补习学校受教,这在客观上起到了排除来自官方种种刁难和排挤的作用。第二年,补习学校学生发展到十几个人。原来的校舍矮小而狭窄,根本不够用,就搬到南门里的蔡家大院,校舍宽绰了,学生还可以到附近一家饭铺去吃包饭。
教学质量高、学生进步快,不到两年,原只有初小二年级程度的学生已达到考通县师范初中部的水平,而只念过几个月的初中生,则考师范部毫无问题。王穆如曾两次骑着小毛驴,头顶炎炎烈日走七十里路程,亲自送学生去投考通县师范(京东各县的最高学府)。下榻在价钱最便宜的小店里,等待考生考试的结果,直到看见考生全部榜上有名时,悬着的心才放下来。结果,考初中的、考师范的,全部中的。消息不胫而走,学校名声大振,享誉京东八县。来校就学的生员大增,不仅三河境内,还有蓟县、宝坻、平谷等县慕名而来的青少年,学生一下增加数十人。为此,学校搬到原一中校址(现为三河市第一实验中学)。
这里原是北关贺家一处当铺,贺家早已举家迁居北京,此处宅院便告荒废,却给穆如学校派上了用场。第一年房主还收些租金,以后连租金也不要了。尽管院内房屋破旧,杂草丛生,一片破败景象,但房多院大,适合充作校舍。王穆如亲自带领学生除杂草、修教室、建球场、开菜园、修马路,栽花种树。不到一年,瓦砾场变成花香树绿的美丽校园,有杏有榆、有古柏、有古槐,生机盎然。校园面貌焕然一新,环境幽美,当时有所谓"校园八景"。为了增强陶冶学生的文化氛围,王穆如特意为八景题名,分别为:层峦叠翠、榆梅列嶂、古柏凌空、槐下荫清、南圃秋崧、文杏春红……时至今日,一些老校友的心中仍有记忆。
三年三易校址,穆如学校以其教学质量高、考生命中率高,赢得了社会的认可,不但站稳了脚跟,而且得以扩大。后扩大为教室三个,教师六名,学生达百余人。虽然聘请了教师,王穆如这位校长却始终不离讲坛,不论高级、中级、初级班,他都分别参与讲课。每天的晨会,他要讲话,有批评、有表扬,学校有很强的凝聚力。1943年8、9月间,三河县政府教育科在西关药王庙建立了公立"三河县初中",设两个班,一为初一班,一为师资班,但建立时间不长就告解散。于1944年下半年,将县立初中与穆如学校合并,合并后,改为"三河县立中学"。王穆如从三河县教育事业发展的大局出发,忍痛接受了政府决定,交出了自己苦心经营的学校。私立穆如学校走完十年艰辛的历程,汇入了正规学校的行列。王穆如被委任为三河县立中学校长。事实说明,穆如学校为三河县中等教育事业打下了基础。1945年,中国共产党十四专署与王穆如联系,要求把学校与建国学院合并。王穆如欣然接受。于是召开家长座谈会,并做好动员学生工作,于是年11月,"三河县立中学"迁至玉田县,完成校院合并。现三河一中正是在当年穆如中学基础上经"平三联师"发展起来的……
以严为本因才施教
王穆如有一套科学严谨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教育指导下,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有较大的进步和提高。第一批送通县考生六人,在穆如学校只学习二年多,全部考中;四人考上初中,二人考取师范。有的农村学生才到穆如学校时,连什么叫"作文"都不知道,学习一年后,便能给家里写信,能写出较通顺的文章。这怎能不让那些盼子成龙的家长们心里高兴呢?
一位老校友写给老校长一副对联是:"一生艰辛独钟教育,百年树人重在基础。"王穆如十分重视基础教学。学生中学历和文化程度各不相同,王穆如要编写多种不同的教材,以适应学生这种参差不齐的状况。他常说:"教学生有如盖房子,打不好基础,盖不起高楼大厦,教师为学生打好基础,是关系学生一生的大事。"在众多课程中,语文课是基础,他要求学生一定要学好语文课。他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属于基本功,哪怕一字一句,他都要学生牢牢掌握住。容易误读的字,他都特别加以指点,如"如火如荼"不要念成"如火如茶";容易混淆的字,他编成口诀教给学生,如:"横戌点戍饱戎饿戊"等等。对课文的内容,尤其是古文,强调理解。他把学习比做吃食物,吃下去要消化,不能整咽整拉,反对学生囫囵吞枣式地死记硬背,提倡在理解基础上进行背诵。在语文教材中,他选出一些篇目让学生精读,在精读的篇目中选出一些文章让学生背诵。凭他多年的经验和体会,背诵有很多好处:记得牢,理解深,用时方便。很多原穆如中学的老校友如今已六七十岁,聚在一起还能整段整篇、流水似地背诵当年所读的文章,说是童子功,能记一辈子。可见,王穆如重视基础教学作用之大。
作文是语文课的一个重点。一个学生读多年语文,不能作文章,在王穆如看来,令人不能容忍。他要自己教出的学生会作文章。因此,他设作文课,要学生多练习写文章。他曾以"冬日可爱"为题,让学生作文。王穆如的四女儿王敬也在其中学习。当时,王穆如对王敬写的文章非常不满意,两相对照,对白淑珍写的文章则评价很高,他不因是自己女儿就姑息迁就。他常告诫学生要写有意义有内容的文章,不要胡编乱凑,白白浪费笔墨。他曾给学生讲过一个"欠打"的故事,说某人学习不肯用功,却好做歪诗。一天早晨,阳光升起后,他看见庭院里晾着婆娘的裹脚布,在街上有个算命先生抱着孩子边弹边走,远处河边有两个渔翁在撕打。这些毫无关联甚至庸俗不能入诗的景象,他竟编凑成一首歪诗:"红日照东窗,条条裹两浆;满街弦子崩,两个渔翁相。"之后交给老师看,老师非常气愤,批了个"欠打"二字,实际上不是说最后一句欠了"打"字,而是说做这种歪诗的学生欠打。通过这则笑话,王穆如给学生讲解了如何写诗作文章的道理。他授课常常不是做古板枯燥地说教,寓教于乐是王穆如教学的一大特点。
古文、作文,对于当时学生来说基础薄弱。针对这种情况,王穆如把这两项作为重点来抓,不仅在升学考试中占据了优势,而且也为他们以后从事社会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穆如极力反对把学生教成书呆子,他在部分同学算术研究会成立时说:"什么叫研究?研就是钻进去,究就是拔出来,不钻进去就是半瓶醋,不能入室升堂,不拔出来就是书呆子。"他经常提醒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结果是读书死;只有活读书、读活书,才能读书活。一个教师再博学多闻,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也是有限的,无法满足众多学生的需求。王穆如尽其所能向学生毫无保留地传授他所掌握的知识,而更注重启发学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强调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读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对知识毫无厌倦地去积极索取。在实际操作上,学生编班,不按年龄学龄,而按学习成绩,既使是同一班学生,也不是同时升班,按学习成绩有先有后。送通县报考的学生都是挑选学习成绩好的,所以全部中的。这种办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在校内形成了学习你追我赶的活跃的竞争气氛,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蒸蒸日上。
对于热爱文学的学生,他还向他们推荐一些课外读物——他所钟爱的梁启超和谢冰心等人的作品,如:梁启超《新大陆游记》《清代学术概论》以及谢冰心的散文和诗歌等,使学生广博猎取,开阔视野。
王穆如推崇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来穆如学校就学的有富家子弟、中等人家子弟,也有贫苦工农子女,不分家境贫富,对学生一视同仁。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免收学杂费。陈德生兄妹,父亲是店员,以微薄收入不能供子女上学,陈德生兄妹向王穆如说明情况后,王穆如不但让他们免交学杂费,有时还接济一些学习用具。学生王宇山和陈殿甲,都是工农子弟,王穆如采取勤工俭学的办法,给两人筹集上学的费用。
教书育人不忘根本
穆如学校虽未设"修身""德育"的课程,但王穆如始终以"育人为本"当做学校的神圣职责,"德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王穆如通过各种场合向学生灌输做人的道理。他把做人之道概括为四个字:诚、慎、勤、俭。他说:诚以立身,待人以诚去其诈;慎以言行,"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勤以补拙,肯下功夫才能,"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俭以自清,从小养成俭朴习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些做人之道至今在那些老校友心中铭记。
王穆如常借一些课文内容,向学生灌输爱民思想。他曾选讲清代诗人所作《卖鱼妇》诗:"卖鱼妇,街头哭,粗布裹头头发秃……"诗中描绘了一群如狼似虎的衙役把鱼一抢而光,卖鱼妇哭诉:"我腹苦枵尔腹果"的悲惨情景。通过对诗文的讲解,对卖鱼妇寄予了极大同情,要学生痛恨那些不顾人民死活的贪官污吏,不忘人民群众的疾苦,从而培育学生的爱民思想。学生们一朝受教,终生受益。他在讲解《孟子》时,十分推崇孟轲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思想,指出"若君视臣如草芥,则臣视君如寇仇",乃是理之必然。向学生灌输人民是国家的根本的思想,在当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三河,在学校强制推行奴化教育,企图从根本上灭我种族。王穆如以儒学为武器,予以抵制,借讲课向学生介绍和讲解王安石、辛弃疾、陆游等历史人物的优秀的爱国主义诗文,向学生宣扬历史英雄人物岳飞、文天祥等的英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精神教育。学生们第一次听到打击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岳飞竟被奸相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第一次知道南宋英雄人物文天祥和他的流传千古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穆如在课堂讲了很多关于历史人物壮怀激烈的感人故事。明代杨继盛因弹劾奸相严嵩的罪行而惨遭杀害,临刑前赋诗一首:"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留作忠魂补。"他把这首诗原原本本地写在黑板上,又说诗的最后一个"补"字是在人头落地时吐出来的。诗感人,讲述的情节更是感人,把忠烈先贤那种死不足惜、浩气永存、人头落地仍不屈服的大无畏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王穆如诲人不倦地向学生讲述历代先贤的英雄事迹,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高大的英雄形象,要学生以英雄为榜样,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做一个有正气的中国人。国难当头,国耻难洗,王穆如以古文化精华为题材,大讲特讲古代抵御外来侵略的民族英雄的事迹,用心良苦,意图深远。他语重心长地对学生们说:"渴望你们决心向这些人物学习,将来成为国家栋梁之材。"那教学目的和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全部溢于言表了。
可以看出,王穆如在学校不设"德育"或"政治修养课"的原因,是对日伪的奴化教育的一种抵制,而每堂的比古喻今的古文课,都是对学生进行的生动而深刻的政治教育课。王穆如希望他讲的那些有骨气、有正气、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大义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和事迹,最终转化为学生的精神、灵魂和行为准则,在他们一生的实践中能起着久远的指导作用。
坎坷人生命运多舛
王穆如,名槐清,宝坻县刘家台人,生于1889年,卒于1946年,享年57岁。他出身于官宦书香世家,少年聪颖,13岁考中清朝最后一期秀才,可说是神童秀才。家境从祖父时就开始败落,中秀才时,其父竟拿不出赏钱给报录的,只说:"中了个破秀才有什么稀奇?不给赏钱!"废科举后,王穆如曾到通县洋学堂(通县师范前身)就读一年,为了养家糊口,随即从事教学,后考中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学习一年,因生活拮据,便告辍学。此后,王穆如便在教学、当兵、办学上寻找出路,为生存而疲于奔命。
京师大学堂肄业后,王穆如带着家眷来到武清县河西务完全小学,在这里他找到了如愿以偿的职业,当了第一任小学校长。此间,他过上了十年左右的稳定生活,四个女儿有三个在这里降生。北伐消息传来,王穆如远离妻子,参加了冯玉祥领导的革命军西北军,随军漂泊,与家庭失去联系。妻子带着女儿回到宝坻县老家,原来大宅大院已被族兄拆卖得成为一片瓦砾。妻女只得投靠亲友度日。北伐战争失败后,王穆如回到了蓟县,在师范学校任教导处主任,与家庭取得了联系,妻子带着四个女儿来到蓟县安顿下来。后,日本侵占了山海关。长城战役发生后,王穆如失去职业。西北军某部在蓟县驻防的保安队缺少文书,王穆如应招,充当军营的抄写文书。1934年保安队调三河驻防,王穆如随同来到三河,妻女也由蓟县迁到三河。1935年,保安队调防陕西,大队长十分器重王穆如的人品学问,临行前几次到王穆如住处,劝说他随同前往。但均被王穆如以"父母在,不远游"为由予以拒绝。他看准了三河,此时,他虽没有了职业,但他相信凭自己的能力和学问,能在三河立下脚跟,以他顽强的自信和艰苦的努力,在三河创办私人学校能够获得成功。
早期,王穆如的思想倾向于改良。他对"保皇党"的代表人物梁启超,无论是对他的人品、学问、文章和政治主张,都佩服得五体投地,在京师大学堂就读时,很受梁启超的青睐。梁的儿子建筑学家梁思成到蓟县测量辽代建筑大佛寺时,他热情款待,宾主尽兴,相交甚欢。梁思成曾写过一本关于"独乐寺"建筑的书,于赠书中写道:"家父的学生、师兄王穆如大力协助。"并寄赠王穆如。后,王穆如思想发生了变化,转而倾向国民革命,对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和他倡导的三民主义很是信仰。
王穆如一生主要从事教育事业,"教育兴国"在他的头脑中占主要的支配地位。他从事教育工作时,有人劝说:"家有二斗粮,不当孩子王",而他说:"都不当孩子王,那些孩子到哪里去读书呢?"他还说:"教书是一种高尚职业,我愿意从事这种高尚职业。"在他的教育下,四个女儿都曾做过教育工作。三女儿王曰庄几十年从事小学教育,是北京市一级小学校长,因治学有方,曾被选为北京市人大代表、崇文区人民政府委员。
1946年11月,国民党军队占领了三河县城,王穆如随我地方部队撤退,途中亡故,被安葬在县城北关的—块墓地里。
王穆如一生困顿、漂泊,坎坎坷坷,在冷眼、刁难和排挤中,艰难办学,呕心沥血。受王穆如心血的浇灌,穆如学校的学生,桃李满天下,遍布在祖国各条战线上。他们中有沈阳工业大学教授赵泽五、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王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研究生导师王穆如四女儿王敬……他们中有人民教师、学校校长、研究员、企业家、金融家、书法家、工程师以及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等,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Copyright © 2021网站内容及版权归属方为河北省三河市博物馆所有,网站涉及内容仅供学习参考,禁止用于商业及其他途径。
馆址:廊坊市三河市文化中心A座冀ICP备2022006614号-1友情链接
浏览建议:火狐 谷歌 360浏览器 最佳分辨率 (1920*1080)